首页 > 教育 >

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智慧

发布时间:2024-03-19 12:56:20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座谈会上,深入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些元素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他强调,中华文明具有显著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一论述深入剖析了中华民族的根本特性与其文明特色之间的紧密联系。为了塑造一个繁荣昌盛的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生态环境保护时,巧妙地引用了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的智慧:“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充分展示了东方智慧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卓越表现。同时,我们的祖先更崇尚“止戈为武”的理念,和平与发展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中华文明因其坚韧求实的民族性格而展现出卓越的包容性。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所引用的《三国志·夏侯玄传》中的名言:“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人一百多年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为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是共产党人将中国革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种坚韧不拔、求实奋进的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品质,更是中华民族的根性。只有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我们才能保持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也源于其居安思危的民族性格。“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句引自《周易·系辞下》的名言,体现了易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中国文化重要源头之一的深刻内涵。正是因为《周易》中这种鲜明的忧患意识与居安思危的思想,乾卦的象辞才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诗经·大雅·文王》也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种自强不息、不断革新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前进、不断创新的原动力。
 
因此,我们要继续弘扬这种坚韧求实、居安思危的民族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华文明因其居安思危的民族根性,孕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前瞻性思维。这种前瞻性使得中华文明在面对挑战时,能够迅速应变、积极创新,从而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显著的统一性,源于其凝心聚力的民族根性。北宋哲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中国知识分子家国情怀、民本思想、文明传承和继往开来的终极追求的体现。对于时间延续型文明来说,文明的传承是其根本,而这一根本的保障正是凝心聚力的民族根性。
 
在中华文明中,家国情怀与民本思想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民族根性。家国情怀使中华民族在面对外部威胁和内部挑战时,能够迅速团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民本思想则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这种普遍的家国情怀与深刻的民本思想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为中华文明的团结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在当前世界局势复杂多变、人类文明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华文明正成为这个不确定世界中的重要稳定力量。在日益激烈的人类文明竞争中,中国正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代代中国人对中华文明智慧的传承与弘扬。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